DOI: 10.3974/geodp.2018.02.23

 “一带一路”暨发展中国家“空间技术与
 
全球健康”培训研讨班在北京举办

何剑锋  庄大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国家航天局资助和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于2018412-26日联合主办了“空间技术与全球健康”国际培训研讨班,来自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赞比亚、马达加斯加、尼日尼亚、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菲律宾、尼泊尔、俄罗斯、蒙古、委瑞内拉、玻利维亚和秘鲁等16个国家的44名学员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培训研讨班(图1)。

本次培训研讨班的主要目标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暨发展中国家培养“地理环境信息与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科学研究与管理复合型人才,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卫生健康地理信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具体研讨内容包括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与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空间分析理论与模型、环境与健康大数据、国际优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功能介绍及应用实例、应急管理与指挥决策卫生地理信息构建等。同时传播数据开放共享、数据出版、数据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案例。

培训研讨班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庄大方研究员、何剑锋副研究员具体组织和安排。培训研讨班课程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包括:专家报告与演讲,学术研究与讨论、参观访问与交流和数据出版与共享。

1)在专家报告与演讲环节中,来自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红十字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国际地理联合会健康委员会等国内外十余名专家学者就人口健康、自然灾害、地理信息系统、地球观测、无人机应用、数据共享、国际救援、双边与多边合作等有关政策和技术等国际发展专题给予了报告和讲解。这些讲员包括:中国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司许岩松处长、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际组织处庄岩副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学院院长、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翁敬农教授,中国红十字会外联部的海丽曼处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健康委员会共同主席Thomas Krafft 教授、王五一研究员,清华大学宫鹏教授、程峰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廖小罕研究员、庄大方研究员、王劲峰研究员、王卷乐研究员、徐成东副研究员、赵利民副研究员和戚晓鹏博士等。

1  “空间与全球健康培训研讨班学员与部分讲员合影2018412日,北京)

2)在学术研究与讨论环节,学员参加了主题为“卫星应用与国际合作”研讨会。来自世界健康组织(WHO)的Krishnamurthy Ramesha博士、联合国外太空司Shirishkumar Ravan博士和欧洲全球健康学术联盟(EAGHA)共同主席Thomas Krafft就“一带一路”空间信息服务与全球健康合作、联合国外太空应用系统以及减灾、防灾、公共安全战略等与学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学员报告了各自的学术思考、评论或提出了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提出今后的发展、融合与需求(图2),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Krishnamurthy RameshaShirish Ravan博士对每个学员的报告和发言做了精彩的点评。

 

 

 

 

 

 

 

 

 

 

 

 

 

 

2  学员在研讨会上发言

 

3)在参观访问与交流环节,培训班全体成员参加了2018中国航天日主会场的活动(图3至图5),参观了中国航天成就展(图6,图7),与中国航天员刘伯明等互动交流、合影。通过参观中国航天成就展览,学员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钦佩,对进一步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寄予希望。

3  学员们参加2018中国航天日活动

4  China Daily刊登了培训班学员与中国航天员刘伯明在中国航天日上交流照片

 

 

5  学员们参加2018中国航天日活动

6  学员们参观中国航天成就展后合影

 

7  中国航天报报道了学员们参加“中国航天日”和参观中国航天成就展照片

4在数据出版与共享环节,《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执行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闯研究员为学员们介绍了“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中英文)和《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的数据资源、共享政策与网络直接下载的便利获取方法,并向每个学员赠送了《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的创刊版期刊及最新出版期刊。

在培训研讨班即将结束之日,Krishnamurthy Ramesha博士、Shirish Ravan博士、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处处长江辉和翁敬农教授为“空间技术与全球健康”国际培训班的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图8)。培训班的学员普遍反映在培训班的学习收获很大,对培训班的组织与实施给予高度评价,纷纷表示这次培训研讨班必将为本人今后的学术发展和所在国本领域的人才培养起到特殊作用。

8  学员获得培训研讨班结业证书